电影《摄影师》:战地记者李·米勒

在多年后的一次采访中,由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主人公讲述了她如何从一个试图摆脱模特形象的四处奔波的女子,发展成为英国《Vogue》最优秀的摄影师之一,并最终在二战期间成为屈指可数的女性战地记者之一。英格兰的战地医院,诺曼底被解放的小城镇,荒凉的欧洲遗迹:你会看到许多从战争电影中熟悉的场景,包括伤兵、废墟中的城市和生命,以及在灭绝营里上演的恐怖痕迹。

与许多其他关于二战和纳粹暴行的改编作品不同,这部电影并没有个性化地讲述施暴者或受害者的经历,也没有以全知的、非个人化的角度来记录事件。电影并未假设观众已经了解纳粹暴行和战争的全貌,而是伴随着米勒——她和许多同时代的人一样,对在欧洲可能会面对的恐怖一无所知——试图理解那些难以想象的事情。电影展示了她通过镜头捕捉到的那些可以象征整个恐怖全貌的画面背景,并揭示了她作为人类对这些场景的反应。

观众不仅能看到李·米勒的原始照片,这些照片有时长时间甚至让人不适地占据整个画面,同时还能听到炮弹的轰鸣或隐约感受到照片背后的腐朽气味。因为这些照片被赋予了感官和情感的背景,20世纪一些最重要的摄影作品因此而具有更强的表达力。希特勒浴缸中的照片
除了对已知事实的新清晰度,电影还揭示了一些其他方面。拥有一种不被时代的传统性别规则或战争中的无规则所动摇的道德观,主人公始终关注女性的现实。

她不仅将镜头对准每天试图救治伤兵的盟军护士,还有关注到那些在解放后因被指责与德军关系和协作而遭受公开羞辱和剃光头发的法国女性,或者一个年轻女孩,她的虐待经历对她可能永久创伤,而施虐者可能完全不受惩罚。米勒在电影中说道:“有不同种类的伤口,不仅仅是你能看到的那些。”米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显示了战争和战争表现之间的差异。

影片不仅描绘了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当天,在他慕尼黑私人住宅中拍摄的照片的诞生,还展示了情景的怪异:李·米勒在希特勒的浴缸中拍摄,她用前一天在达豪走过的靴子上的泥土擦拭浴垫,现在正在擦拭她裸露的身体上的灰尘。这个看似“普通”的浴室因其淋浴头和瓷砖而令人联想到大规模屠杀的场所;赤裸在这里不仅意味着纯洁,也意味着无助和生命危险。这位美国人在照片中融合了毁灭和胜利。

电影提出了一个在废墟中诞生的问题:如何庆祝胜利,当解放后集中营中的地狱显现出来时?相比电影对战争现实的深刻和矛盾描绘,李·米勒角色的表现偶尔显得表面且片面。然而,这归因于剧本而非凯特·温斯莱特的表演。温斯莱特成功地在剧本限制内找到空间,为她的角色增添了一些深度。但大部分剧情将李·米勒呈现为单一维度的强硬战地记者;只有在开头的几场戏和框架故事中揭示了她的其他面貌。

米勒不仅仅是战地记者,她之前也是模特、缪斯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这些在电影中都没有体现,甚至她战后转向厨艺的经历也被忽略了。讲述她在战争中努力面对现实并通过照片将其传递给世界,但在战争后却试图遗忘的故事又意味着什么呢?安东尼·彭罗斯为其母亲所写的传记题为“李·米勒的多个生命”,也并非无缘无故。在她去世前,她甚至将自己作为战地摄影师的生涯和这些照片隐瞒了起来。

遗憾的是,这部传记片没有充分呈现这些深度和秘密。然而,《摄影师》却以其方式呈现了李·米勒,因为电影始终处理着她的核心问题:人们需要理解尽管他们不能自身体验或亲眼看到,它们的效果对他们重要的现实,并且他们需要某种能启发又可能误导他们的东西——图片。至少,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米勒将她的某一段生活投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