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兹别克迪斯科到维吾尔摇滚:丝绸之路上的被遗忘之声

1983年,在塔什干到撒马尔罕的清晨车程中,在一场演出后,乌兹别克流行歌手纳西巴·阿卜杜拉耶娃偶然调到了一个阿富汗电台,被正在播放的一首歌所吸引。“从第一句话起,这首歌就让我着迷,我爱上了它,”阿卜杜拉耶娃回忆道。她让司机靠边停车,以便快速记住歌词。“我没有纸和笔,所以我只要求大家保持安静。”

阿卜杜拉耶娃将这首由阿富汗艺术家阿齐兹·加兹纳维原唱的歌曲翻唱,最终发行为名为《Aarezoo Gom Kardam》(我失去了我的梦想)的版本,用达里语深情演唱。1984年发行后,这首歌迅速在中亚、高加索地区流行起来,甚至成为阿富汗的热门歌曲。四十年后,这首翻唱歌曲成为由获得格莱美奖提名的Ostinato唱片公司于8月发布的新合集《合成丝绸之路:

来自80年代苏联中亚的乌兹别克迪斯科、塔吉克民俗电子、维吾尔摇滚、鞑靼爵士》的开篇曲目,该合集从历史的遗忘中挖掘出了一个折衷主义的声音时代。在将前苏联及其共产主义盟友与西方隔离的铁幕之影中,国家批准的民谣常常占据空中广播。但在20世纪70和80年代的苏联统治下,一个充满活力的音乐地下文化在那些文化交融了几个世纪的土地上同时蓬勃发展。

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及其他地区的艺术家正在创造一种与苏联听到的一切不同的声音。想象一下德国电子音乐先驱Kraftwerk迷失在撒马尔罕的市场,开始在共产主义实验的隐秘小巷中探险。一个霓虹灯辉映的明信片,从一个东西方交汇、过去与未来交错的地带传来——这一切都在苏联审查员的监控下。《合成丝绸之路》是实验性融合的盛会:

塔吉克歌手Khurmo Shirinova的抒情歌曲《Paidot Kardam》(找到一个爱人)的丰厚弦乐,浸满意大利迪斯科风的《Lola》,Yashlik失真的维吾尔摇滚《Radost(快乐)》,以及受希腊难民影响的布祖基琴在《Meyhane》中忧郁的拨弦声,这些难民于1940年代内战期间逃到乌兹别克斯坦。

对于Ostinato唱片的老板Vik Sohonie来说,该专辑既是该地区音乐的时间胶囊,也是对关于苏联的一些误解的纠正。“如果我们讨论的是欧洲方面,那么苏联是一个闭塞的地方,这个观点可能成立。但在亚洲方面,则是另一个故事,”Sohonie说。“这张专辑告诉你苏联内部的文化中心很多。”所有的路通向塔什干
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描述,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的“中枢神经”

,将从中国到地中海的商人、神秘主义者和帝国连接在一起。对民族音乐学家西奥多·莱文来说,这些内亚地区的驿站高速公路很可能是第一个“世界音乐”即兴会合的地方,音乐家们“在适应不熟悉的乐器演奏当地音乐时,同时引入了非本土的节奏模式、音阶和演奏技巧”。

快进到20世纪下半叶的苏联统治下,这些融合道路重新开放,如同释放一种炼金术混合物的宇宙断层线,808节拍与传统鲁特琴相撞,时髦的贝斯线缠绕在鞑靼笛声下,乌兹别克歌手演唱迪斯科赞歌。为了理解这种文化爆炸是如何发生的,我们需要倒回到1940年代。当纳粹横扫欧洲时,苏联当局强行将1600万人从前线迁往内东。

这些转移是出于多种原因——保护军事和经济资产,维护内部安全,利用劳动力资源,并巩固对广大多民族领土的控制。反映其过去的世界化,乌兹别克斯坦对因斯大林转移计划而流离失所的俄国人、塔吉克人、维吾尔人和鞑靼人敞开大门。在此之前的1937年,约172,000名朝鲜人因被怀疑为日本间谍而从苏联远东被流放至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

结果,乌兹别克首都成为科学家、艺术家及——更为关键的——音乐工程师的避风港,他们在战后于1945年建立了塔什干黑胶唱片压制厂。到1970年代,在国有垄断标签Melodiya下,由制造厂网络每年生产约两亿张唱片。20世纪60年代的摇滚舞厅蓬勃发展后,到了70年代末,约有20,000个公共迪斯科吸引了全年苏联三千万游客。许多俱乐部因出售“资产阶级奢华品”

如西方香烟、黑胶和服装而声名狼藉,促使地下“迪斯科黑手党”崛起。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犹太社区是这个场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利用其散居关系进口外来唱片和前沿的日本Korg及美国Moog合成器。在苏联中亚,政治镇压与奢华迪斯科舞厅共存,边界总是在变化。根据哈佛大学博士研究员Leora Eisenberg的说法,苏联政策旨在鼓励文化多样性,这个地区的进步音乐是这种政策的产物。

为了迎合多种族,苏联将“可接受的民族形式”制度化为社会文化形式。斯大林1953年去世后,尼基塔·赫鲁晓夫推出了一项“解冻”,鼓励文化表达。单位资助的歌剧院、剧院、芭蕾舞和音乐学院蓬勃发展,正如Eisenberg解释的那样,“国家试图在欧洲化国家文化的同时推广它”。甚至允许通过国家批准的青年联盟Komsomols运营迪斯科空间。被称为“苏联东部的珍珠”

,塔什干的历史和地理重要性使之对于莫斯科将其视为“落后”社会转变为共产主义成功故事的计划至关重要。作为苏联对已去殖民化国家的推广的一部分,塔什干举办了文化节,如1958年的亚非作家会议及1968年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塔什干非洲、亚洲及拉丁美洲电影节。“与其他四个(中亚)共和国相比,乌兹别克斯坦的音乐家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在采用外国风格,因为这种政治需要满足不结盟世界,”Eisenberg说。

这指的是在冷战时期采取中立立场的国家。以前被禁止的爵士乐在国家支持下繁荣起来。首届中亚爵士音乐节于1968年在塔什干举行,后来在1977年移至首都东南314公里(195英里)的费尔干纳。这催生了20世纪70和80年代的中亚爵士音乐场景,由乌兹别克乐队Sato和Anor、哈萨克乐队Boomerang和Medeo、土库曼乐队Gunesh和Firyuza带头,将传统音乐与爵士、摇滚及电子元素结合。

还有民谣摇滚乐队Yalla,Eisenberg称其为“乌兹别克披头士”。Yalla至今仍在活跃,将乌兹别克旋律与西方摇滚编曲融合,显著地将中亚音乐带给更广泛的苏联和全球观众。等待被(重新)发现
这些苏联时代的文物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及乌兹别克斯坦随后的独立后大多被遗忘。“我们的人们今天根本不熟悉这些音乐,”乌兹别克唱片收藏家安瓦尔·卡兰达罗夫告诉半岛电视台,感叹国家文化记忆的遗失。

大部分音乐尚未数字化,仍然以模拟格式存在。塔什干唯一的唱片厂未售出的黑胶与现场电视录音一起构成了Ostinato的合集,这要感谢卡兰达罗夫的帮助,他的厂牌Maqom Soul共同编制和策划了这张专辑。经过在跳蚤市场、车库、广播及私人档案中寻找的二十年,卡兰达罗夫积累了一个庞大的唱片收藏,最终引起了Sohonie的注意。“这不是一个有大量音乐文件的地区,”Sohonie说。

他早在2016年就把中亚发行列入雷达,因此当卡兰达罗夫去年联系他时,Sohonie抓住了机会。“安瓦尔联系我,问我是否想交易一些唱片。我想,‘我们为什么不做个合集呢?’”去年10月在塔什干会面时,Sohonie和卡兰达罗夫从数百张唱片中筛选出15首进入录音的歌曲。尽管最开始有些挑战,但所有曲目的授权直接从尚存的音乐家或其家属那里获得。一些音乐家在制作音乐时冒着安全及生命风险。

有乌兹别克乐队Original的主唱达夫伦·盖波夫,他因组织非法活动而在西伯利亚劳动营监禁五年。1983年刚获释后不久,盖波夫录制了两首电子流行歌曲,入选专辑:Sen Kaidan Bilasan(你怎么知道)和Bu Nima Bu(这是什么)。另一些音乐家则有更黑暗的命运,比如克里米亚爵士乐团Nessef的宣礼塔创始人恩维尔·穆斯塔法耶夫,他的乐曲《Instrumental》带有鲜血般的号角。

穆斯塔法耶夫用克里米亚鞑靼语创作歌词,这在当时是刑罚语言,加上他与分裂运动的政治活动,使他在KGB袭击后被判入狱七年。他1987年获释三天后因疑似结核病去世。幸运的是,卡兰达罗夫设法找到一名幸存的Nessef宣礼塔乐团成员,他提供了逃脱KGB之手的原始磁带。像阿卜杜拉耶娃这样的音乐家对苏联文化氛围有美好的记忆。“在我看来,我觉得那时的音乐质量更高,更加多样。它有特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

她说。这种感情延伸到当时艺术家的受尊崇程度。“我们被视为明星,受到尊重。不幸的是,现在情况并非如此。”去中心化的西方
在三十年前苏联解体掩盖下,这个丰富的声音拼凑被一个过于热衷于分析90年代崛起的格兰兹音乐业界忽视,无人关心一些遥远的风格混合录音如在阿拉木图或杜尚别。

秉承Ostinato以前涵盖非洲之角、海地和佛得角的音乐文集去殖民化精神的Sohonie表示,他相信《合成丝绸之路》重新将中亚置于中心,此时中国投资正流入基础设施项目,新丝绸之路如北京的“一带一路”倡议被重新启动。“从音乐中显而易见,历史中心不是我们所被告知的,”他说。“如果我们进入一个后西方世界,可能明智的是去西化我们想象的支柱。”卡兰达罗夫希望通过聚焦中亚音乐提升其在听众心目中的地位。

“乌兹别克斯坦正向世界开放。我们有美丽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希望与所有人分享。”而或许恰如其分,这些丝绸之路旋律的精神足够永恒,可以在阿什哈巴德驿站和苏联迪斯科舞厅中演奏。